E·L·多克托羅
7月21日,美國著名后現(xiàn)代派小說家E·L·多克托羅(E.L.Doctorow)因肺癌并發(fā)癥在紐約逝世,享年84歲。7月22日,美國總統(tǒng)奧巴馬在推特上向他致敬,稱“多克托羅是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,他的書教會了我很多,世人將永遠懷念他。”
多克托羅以歷史小說聞名于世,小說巧妙地將后現(xiàn)代主義與現(xiàn)實主義融為一體,風格獨樹一幟,曾被譽為“20世紀下半葉美國最富才華、最具創(chuàng)新精神和最受仰慕的作家之一”。這些年,多克托羅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,如今,他不可能得到這個獎了。E.L.多克托羅(1931年1月6日— 2015年7月21日)
大學主修哲學,做過圖書編輯
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(yè)生涯中,多克托羅發(fā)表了12部小說、三卷短篇小說、一部舞臺劇、以及諸多時評文章。雖然算不上高產作家,但他的作品卻頗獲好評。他和菲利普·羅斯、托尼·莫里森、約翰·厄普代克等文壇巨匠一起贏得了“20世紀下半葉美國最富才華、最具創(chuàng)新精神和最受仰慕的作家之一”的美譽,作品被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。
此外,多克托羅還摘取過美國國家圖書獎、福克納筆會獎、美國藝術暨文學學院和國家藝術暨文學學會文學藝術獎,兩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評論家獎,并入選約翰-賽門-庫根漢學會會員,還榮膺美國總統(tǒng)頒發(fā)的國家人文科學獎章。他的劇作《餐前酒》還曾入選紐約莎士比亞節(jié)首演。
多克托羅于1931年1月6日生于紐約市。父母是來自俄羅斯的猶太移民。他自稱來自中下層的文化世家,具有社會主義意識。他家里的書架經常擺滿名作家的著作,如杰克·倫敦的《鐵蹄》和《階級之戰(zhàn)》、不可知論者羅伯特·英格索爾對《圣經》的評著和赫伯特·斯賓塞的哲學和心理學專著。
1948年,多克托羅從布朗克斯中學畢業(yè)后考取俄亥俄州的肯尼恩學院,想跟著名的詩人和新批評派的主將J . C.蘭塞姆學習。但他主修的是哲學,而不是英文寫作。“從大學時代開始,我就一直對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主流哲學問題感興趣。”近日接受《衛(wèi)報》采訪時,他這樣說道。
1952年從肯尼恩學院畢業(yè)后,多克托羅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讀英國戲劇。1953年至1955年,他參加美國軍隊被派到德國服役。退伍后,他本可以回去繼續(xù)研究生學習,但家庭經濟困難,他便設法自謀出路,打過雜工,到紐約一些影視公司當編輯,看劇本,一天看一本,每周7天,看是否適合改編為電影或電視。
在這期間,多克托羅閱讀了大量西方小說。他曾表示,這段閱讀經歷激勵他寫成了處女作《歡迎到哈德泰姆斯來》。
1959年經朋友介紹,多克托羅到新美洲圖書館任助理編輯,圖書編輯工作一做就做了9年。1969年,多克托羅離開出版業(yè),開始從事寫作工作,還在猶太大學、加州大學歐文分校、普林斯頓大學、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等校擔任客座教授。
“激進的猶太人文主義者”
多克托羅曾說:“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,我能拿到什么書就讀什么書。漸漸地,我不關心故事接下來會發(fā)生什么,而是關心故事是如何被講述的。如何讓故事呈現(xiàn)在紙上?所以我成為了一名作家。”
與其他美國后現(xiàn)代派作家相比,多克托羅對美國現(xiàn)代歷史的關注和對權力的抨擊尤為突出。有人稱他是個“激進的猶太人文主義者”,他以此為榮,并曾對一位訪問者說,“如果我不屬于這個傳統(tǒng),我一定要申請加入它”。
1960年,多克托羅的長篇小說處女作《歡迎到哈德泰姆斯來》問世,小說描寫一個外來的壞人幾乎毀滅了達科他州小鎮(zhèn)哈德泰姆斯。小說吸引了不少讀者,還賣給好萊塢拍電影。但第二部長篇小說《大如生活》直到1966年才問世。它描寫紐約出現(xiàn)了比帝國大廈還高的裸體巨人,使市民感到恐慌和不安。然而,多克托羅對科幻小說的嘗試卻令人失望。
幫助多克托羅贏得文壇地位的是他在1971年發(fā)表的第三部小說《但以理書》。翌年,該書榮獲古根海姆獎,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,并在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銀幕!缎l(wèi)報》將這部小說稱為“杰作”,他本人也因此被《紐約時報》評為“一流的美國作家”。
多克托羅選擇1950年代初轟動全球的羅森堡夫婦因所謂“間諜罪”被處死的真實政治事件作為全書故事的核心,引起了美國廣大讀者的共鳴。它仿佛是1960年代美國社會的縮影,巧妙地展示了美國政府卷入越南戰(zhàn)爭,迫使大批青年去當炮灰,草菅人命專斷獨行的弊病。
1975年,多克托羅出版《爵士時代》,該書堪稱他的代表作,在美國《世紀文庫》評選的20世紀百部英文小說榜上名列第86位。
1985年,多克托羅另一部代表作《世界博覽會》問世,連續(xù)3個多月榮登《紐約時報》書評暢銷書榜。它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,記述了男孩艾德加1930年代在紐約市的生活故事,很像一部真實的回憶錄。雖無大起大落的情節(jié),卻充滿了豐富生動的生活細節(jié),尤其是其親歷紐約世界博覽會(1939-1940)的過程,將紐約的街道、廣場、公園、世博會的空前盛況,都真實地反映了出來。
1989年,多克托羅又出版了重要作品《比利·巴斯蓋特》。作品通過主人公的遭遇,揭露了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黑社會頭目與官場的勾結和沖突、黑社會內部的相互殘殺與對老百姓的掠奪。這些社會渣滓在經濟危機的年代里重新泛起,作惡多端,危害人民,危害社會。作者對這些社會丑惡的抨擊深刻有力,愛憎分明,具有重要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
多克托羅反對否定歐美現(xiàn)實主義的文學傳統(tǒng),堅持文學創(chuàng)作不能離開社會生活。他曾說,“我從來都認為我的小說繼承了狄更斯、雨果、德萊塞、杰克·倫敦等大師的社會小說傳統(tǒng)。這個傳統(tǒng)深入外部世界,并不局限于反映個人生活,不是與世隔絕,而是力圖表現(xiàn)一個社會。近年來,小說進入個人住家,關在門內,仿佛戶外沒有街道、公路和城鎮(zhèn)。我則一直留在門外。”多克托羅的小說在國內多有出版。比如短篇小說集《幸福國的故事》,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長篇小說《世界博覽會》。另外,《拉格泰姆時代》、《大進軍》和《詩人的生活》也有中文版。
2014年,他的最新長篇小說《安德魯?shù)拇竽X》由蘭登書屋出版!栋驳卖?shù)拇竽X》由一名認知心理學家——安德魯和不具名人士的對話展開。但這并不是一部心理小說,跟多克托羅其他作品一樣,小說中政治尤其是“后9·11”的政治隱喻隨處可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