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手記:在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采訪期間,很多自主創(chuàng)新的事跡、理念被發(fā)掘出來。在大橋工程指揮部、施工單位、大橋建設工人眼中的自主創(chuàng)新是什么?在讀者眼中,大橋和大橋建設者又是如何的?
大橋工程指揮部眼中的自主創(chuàng)新王勇:“被逼出來的自主創(chuàng)新!”在杭州灣跨海大橋采訪的時候,工程總指揮告訴晚報記者:“杭州灣跨海大橋自主創(chuàng)新是逼出來的。之所以這么說,一是因為橋必須造,其二被逼當第一!
“舉例來說,大橋南岸有10公里長的灘涂區(qū),在分布區(qū)有40到60米的淺層沼氣,如果要造橋,必須在灘涂區(qū)進行,必須解決沼氣帶來的施工安全問題,這是‘華山一條路’。還有,50米箱梁的架設,當時有很多爭論,可供選擇的有現澆法、節(jié)斷拼裝法、整體預制架設法等等,一個個論證下來,很多方法要么可行性太差操作起來很難,要么性價比很低花費巨大,被逼無奈,只有創(chuàng)新。
“像這種‘必須解決’的事例有很多,思維理念層面的、技術層面的、管理決策層面的需求加起來就逼出大橋工程整體上的自主創(chuàng)新!
大橋建設者眼中的自主創(chuàng)新Ⅳ合同項目部:“沒有渡不過的難關!”跨海大橋Ⅳ合同由路橋集團國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標施工。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打下732根鋼管樁,澆筑64座承臺和68座高墩。
“沉樁拉開了施工帷幕,但帷幕拉得并不輕松。沉樁初期,一天一根樁都打不下去,沉三四根樁還要報廢一個20多萬元的‘替打’(樁帽),打樁船故障頻發(fā),三天兩頭維修,看著一個個被打碎的‘替打’,看著運樁船上堆積如山的鋼管樁不能按計劃打入海中,我們心急如焚啊!
項目部負責人說:“千方百計尋求解決辦法。土洋結合,國內外結合,生產廠家和科研單位集合,組織聯合攻關,終于研制出國內打樁效率最高的‘替打’,徹底解決沉樁難的問題。”
“然而,沉樁難問題剛解決,又面臨著流失工期4個多月的現狀。船機設備是死的,人是活的,靠智慧、靠創(chuàng)新,打破常規(guī),沒有渡不過的難關。項目部統一了認識。于是,項目部在管理上實施創(chuàng)新,采取重獎重罰,優(yōu)化原施工方案等措施,又渡過了這一難關!
自2004年5月24日開工以來,歷經576天艱苦施工,到2005年12月20日,終于提前8個月完成了主體工程施工。
晚報讀者:“我眼中的大橋”孫持東:海灣架起黃金橋
早在36年前,我們這群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從全省各地加入浙江生產建設兵團,來到了杭州灣南岸圍墾海涂。那時茫茫的海涂潮起潮落,站在南岸的大壩上,我們這群年輕人就幻想,什么時候能在杭州灣架起一座長虹似的大橋,讓南北兩岸變通途呀?但看著這洶涌的錢江涌潮,我們似乎感到在杭州灣架橋的愿望這輩子是難以實現了。
夢想真的要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實現了。當杭州灣大橋正式通車的時候,我一定要體驗一回飛馳在杭州灣大橋的爽快。
王志安:記住這群男子漢
站在綿延的施工棧橋上遠眺,潮水白濤,海鳥掠過,天水一色,一幅無不令人心醉的山水畫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大橋工地才愈加顯得奔放而壯觀:數千條充滿陽剛之氣的漢子,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里,一個個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驍勇和剽悍澆灌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,讓昔日死寂的海灣頓時充滿勃勃生機和活力……
焊槍在他們粗大的手中顯得那樣從容,鉆機在他們熟練的操縱下又是那樣服帖;面對這里浪高、涌急、臺風、雷暴的惡劣環(huán)境,危險隨時可能在一秒鐘內發(fā)生,但他們毫不畏懼,一顆顆熾熱的心時刻與建設的腳步融在一起,怦怦地跳躍著……(吳明京)
|